“赢了?”
张治平要是泉下有知,听到这两个字,怕是想骂人吧。
整整八年,在敌营里活得人不像人,鬼不像鬼,每天脑袋别在裤腰带上。为的是什么?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堂堂正正地走在阳光下,回家抱抱老婆孩子。结果呢,就差一步,倒在了自家人的枪炮声里。这叫什么事儿。
最让人憋屈的是,这场仗,打得莫名其妙。
时间拨回到1944年,稍微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清楚,日军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,在中国战场上全面收缩是板上钉钉的事。崮城,一座孤零零的小县城,既不是战略要地,也没有重兵把守,说白了就是个鸡肋。日军自己都快要放弃的地方,我们这边倒好,急吼吼地冲上去,非要啃这块硬骨头。
图什么呢?抢功劳?
指挥官庄埼风和邱家盛的作战计划,复盘起来简直让人血压升高。整个攻城的核心,似乎就建立在张治平这个内应身上。没有他,这仗就打不了;有了他,就得拿他的命去填。这不叫战术,这叫赌博,拿我们最宝贵的同志当筹码。
任何一个脑子稍微清楚点的指挥官,面对崮城这种局面,第一选择都应该是围。围而不攻,切断补给,打一场心理战。城里的山下聪是个疯子,可他手下那几百号士兵不是。谁愿意陪着一个疯子饿死在一座毫无希望的孤城里?拖上一个月,不用我们动手,他们自己就得哗变。
根据一些战后解密的零星档案分析,当时日军在中国北方的后勤补给线已经几近崩溃,一座县城的物资储备,在完全封锁的情况下,通常撑不过二十天。也就是说,根本不需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。
可我们偏偏选了最惨烈的那条路。
也许在指挥官眼里,一个潜伏了八年的同志,其价值就等于一张精确的城防图,和一次关键的城门爆破。他的价值在使用那一刻,就已经被消耗殆尽。至于他能不能活下来,能不能看到胜利,似乎并不在考量的优先序里。
这种冰冷的计算,比敌人的子弹更伤人。
八年的潜伏,熬死了多少同志,经历了多少次生死一线,才换来最后的机会。他可能连未来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,想着仗打完了,就解甲归田,过几天安生日子。可这一切,都成了一张空头支票。
他的牺牲,没有换来一场非赢不可的胜利,只是为一个本可避免的仓促决策,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。这让那场所谓的“大捷”,听起来格外刺耳。
汇融优配-汇融优配官网-网络股票配资平台-股民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