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们设计的这些文创,既有咱畲族味又好看,游客肯定喜欢!”惠州市惠东县角峰畲族村文化传承人盘尚娣,拿着印着畲族卡通形象的冰箱贴,对广东财经大学“畲韵乡旅”实践团的同学们说。这个暑假,这群大学生带着新点子走进畲族村,用IP设计、拍视频等方式,让村里的老文化焕发了新光彩。
为响应“百千万工程”,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管委会和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“畲韵乡旅”实践团合作,专门帮角峰畲族村做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。经过三个月准备,近日,实践团来到村里开启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。他们带着专业能力扎根基层,用实际行动给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添力,也让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温暖在实践中传递。
实践团与当地管委会合影。
设计卡通形象“畲畲”,传统文化变“潮”了
“畲族最看重凤凰图腾,我们就想把它变得更接地气。”实践团成员说。筹备时,他们一遍遍走访村民、查资料,把畲族服饰上的凤凰图案简化成萌趣的卡通形象,取名“畲畲”。圆圆的脑袋、彩色羽冠,既保留了传统寓意,又透着年轻人喜欢的可爱劲儿。
“畲畲”形象 纪佳琳设计。
村民们第一次见到“畲畲”就围了上来,你一言我一语夸个不停。实践团还围绕“畲畲”做了表情包,赶制出冰箱贴、抱枕、随身镜等文创产品。盘尚娣摸着这些样品直点头:“以前游客来村里想买纪念品都没合适的,你们做的这些正合我们心意!”接下来,团队打算帮村里丰富产品线,让“畲畲”出现在路标、宣传册上,让更多人记住畲族文化。
镜头记录老手艺,珍贵技艺有了“活档案”
“阿姨,您绣凤凰装的时候慢一点,我们把细节拍清楚。”实践团的摄影组扛着云台稳定器、操控着无人机,四天里把村里的老手艺拍了个遍。镜头里,有凤凰装领口精致的银线刺绣,有乌米饭从采叶到蒸制的全过程,还有打糍粑时木槌撞击石臼的热闹声响,晚上篝火晚会跳竹竿舞的欢笑声也被一一收录。
实践队员拍摄蒸乌米饭场景。
“这些手艺靠老人口传心授,年轻人学得少,再不记下来就怕忘了。”村干部说。实践团用专业设备拍出的微纪录片,不仅给濒临失传的技艺留了影像,更用年轻人的视角梳理出文化亮点。无人机从高空拍的篝火晚会全景,把畲族人民的热情直观地展现出来,成了村里日后搞旅游宣传的“硬素材”。
拍Vlog上热门,小村庄有了“新流量”
“家人们看过来!畲族阿婆做的乌米饭香到跺脚!”实践团成员举着手机拍Vlog,镜头里阿婆蒸饭的热气、村民跳舞的笑脸都透着烟火气。这些视频配上#小众宝藏村落# #沉浸式畲族体验#等话题发到网上,第一条当天就有一万多人看,不少网友在评论区问“怎么去村里玩”。
“以前我们自己拍视频,干巴巴的没人看。”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党工委副书记罗冠炎说,“大学生懂年轻人的喜好,拍的内容活泼又真实,这宣传效果比我们自己干强多了!”实践团用这种轻松的方式,让网友隔着屏幕就能感受畲族风情,也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潜在游客。
实践团成员拍摄VLOG场景。
这次实践里,“畲韵乡旅”实践团全程冲在前面:从创意设计到落地执行,从文化记录到宣传推广,每一步都带着专业和用心。他们用IP、纪录片、短视频这些新方式,让畲族文化走出村落、被更多人看见。
接下来,团队还会继续和角峰村合作,帮村里完善文创产品、优化宣传内容。正如实践团成员说的:“我们想让老文化一直‘活’下去,让村子靠着文化把日子过得更红火。”
实践团成员与角峰畲族文化传承人合影。
南方+记者 欧阳胜勇
通讯员 王安祺 李永凤
汇融优配-汇融优配官网-网络股票配资平台-股民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